发新贴回复
返回列表1

查看:9451     * 贴子主题:岁月淌过的巷子

靓妹:jinmat



积分:499
注册:2006-06-22
沟通:
Post By:2017/3/25 16:58:11
“绛帐传薪”的来历已经很久远了。东汉大儒马融筑高台持绛帐,授徒而列乐,执草秸而斥徒,血染掷之而活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

我慕名而来,原以为可以找到古讲经台,抑或古寺刹一类的古迹。哪怕只有一处,至少已足于宽慰我缅怀圣贤,效法鸿儒的心愿了。

对于一个古镇,倘若没有这浓重的历史积淀和洗礼,倘若无法膜拜和触摸这份厚重,我只能注定失落的离开!

无法朝圣,心情自然是落寞的。

但未曾想,一个关于“景家巷”的故事竟让我久久难以萦怀!

相比东汉,这是很短暂的,这仅仅是一个绵延了几代人,打上家族奋斗烙印的故事。

在绛帐老街有一条久负盛名的巷子叫“景家巷”。这源于在此地住着的景氏家族。

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多,但他们的记忆似乎也只限于自己的祖父辈。散落的家谱已经无法还原全部的家族史。但祖父辈的辉煌和大概的足迹还是有隐约的记忆!

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现在陕西关中地区大多数人记忆深处最温馨的画面。景家的先祖也不例外。明朝初年,关中大地震之后他们的先祖一路跋涉暂时安顿在塬下的凤鸣村。

初来乍到的陌生和生活困顿,逼得他们常常讨百家饭吃或以捡拾垃圾为生。一日走街串巷中意外收到一块误以为是铜的乌金。先祖竟以此为本钱在扶风、武功、西安一带经营起小食品作坊,由于诚信经营,竟也生意兴隆,远近闻名!于是广置房产,也就迁居于现在这个地方。发家之后的先祖,并没有忘本,常常主动周济乡邻。于是景氏家族在当地和西安一带小有名气。比如他们经常到西安进货,身上不带分文,虽是赊账却仍旧可以满载而归,其信誉可见一斑。

民国初年,景家老爷子去世,他的夫人就掌了家,人称“二老婆”。这在旧时重男轻女的晚清是了不得的事。“二老婆”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她非常能干贤惠,治家有方。有趣的是,当时景家巷东头有一个叫“兔儿”的人在绛帐街常年卖豆腐脑,生意不尽人意,每天都卖不完。据说让“二老婆”提前吃一碗豆腐脑,就会很快卖完了。“兔儿”索性在摆摊前,就非要让“二老婆”吃一碗豆腐脑。时间久了,“兔儿”竟然也因此发了家。这个故事,传的人很多,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我想也许就是她传奇式人物的最好诠释吧!

民国十八年年馑,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当时景家掌柜的“二老婆”竟没有其他财主的苛薄和冷酷。看到乡邻为了求生而拆房卖地,鬻妻卖子,就毫不犹豫高价收购粮食,甚至于拆了一部分的房、卖了一部分的地来救济穷人。

迁居前这里称“王家巷”,这是原住地有一家姓王财主的缘故。景家的善举令乡邻很是感动,四邻八舍异口同声的称赞。从此以后,“王家巷”就渐次称为“景家巷”了。

因为家谱的散落。老人的讲述也是凌乱的。比如,清末他们家族的最后一名举人景汉章还没有赴河南上任知县就中途战乱回家;比如,自己的母亲温六菊是塬上温家的闺女,是温良儒的堂兄弟温鸿儒的亲妹妹;再比如祖父辈时偌大的院落,厂房柴垛马房牛圈的准确位置……

时光荏苒,留给见证者的时间和古物是很少的。前几年还有几个粗笨的石槽、石狮子、上马石和栓马桩的。但因为占着地方也就陆续卖了。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样,喜怒哀乐都有。景家也不例外,充满了坎坷和沧桑!老人的神色是黯然的。原本他还有已经九十二岁的的老哥帮他回忆,但此刻老哥已坐上轮椅,说话已咿咿呀呀讲不清楚。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了。他已经在担心,如果自己再不讲,可能留给家族史的就更少了。

老人应该是很失落的。他识字很少,但凭着自己的记忆,他开始了断断续续的回忆。他用的是铅笔,我看到的时候他已经写了好几页。我很感动。或许这份记忆真正变成文字的时候,才是他最大的欣慰!

但记忆是有限的。当一段历史单凭一辈人的记忆去完善时,我想这种担负应该是很沉重的!

幸而,上辈人的宽厚仁慈,诚信质朴成为了景家后人的传统!儿孙们现在秉承了门风,一个个也算是事业有成。老人这才略略放下心来。

时光飘忽,关于老景家的故事也许只有绛帐老街的东门“迎庆门”才能见证。雕龙画栋中浓浓的色彩覆盖着历史深处的斑驳,但这座东门楼也仅仅修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它依然看不到老景家昔日的辉煌和跋涉的足迹!

走过明初,走过清朝,走过民国,而今依然在跋涉……

时光在变迁,但不变的是老景家执着坚韧的情怀!

走出古镇,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我知道,在这个薪传儒学的古镇一定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坎坷和辛酸的记忆。

也许,这里静默的山石可以见证。

也许,这里蜿蜒逆折的渭河可以见证……
帅哥:歪脖树



积分:10039
注册:2016-04-30
沟通:
Post By:2017/3/26 22:23:07
一个家族的兴衰展现了一叚历史的厚重与辛酸,读来令人感叹深思。
文章写得深沉优美。赞!
帅哥:雪杨


积分:18777
注册:2011-07-11
沟通:
Post By:2017/3/29 10:07:02
绛帐传薪”的来历已经很久远了。东汉大儒马融筑高台持绛帐,授徒而列乐,执草秸而斥徒,血染掷之而活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
我真的不知道,无论其意.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1
Powered by ShuzirenCms © 2003-2025 Shuzir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1205 second(s)